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诺安股市点评:市场进入季报季,关注景气行业和政策方向  第1张

  来源:诺安理财狮

  2024年07月第2周5个交易日市场估值有所修复,日均成交额6942亿元。各主要指数均有不同程度表现,上证指数、沪深300和万得全A分别上涨0.72%、1.20%和1.54%。创业板指、中证500、中证1000和科创50分别上涨1.69%、1.09%、1.40%和2.76%。北上资金净流入159.07亿元。中信一级行业分类中,电子板块在消费电子子板块带动下上涨6.10%,部分苹果链公司再受市场追捧。汽车板块在行业数据超预期的背景下上涨5.66%。通讯板块在无人驾驶和物联网出海概念催化下上涨2.81%。农林牧渔板块在生猪价格的拖累下下跌2.18%。煤炭板块下跌5.75%,或因板块内部分公司盈利低于预期,市场对板块后续盈利有所担忧。

  美国6月环比CPI及核心CPI再次不及市场预期,值得注意的是租金通胀本月出现明显降温。6月CPI环比从0.01%回落至-0.06%,低于预期的0.1%,同比回落至3.0%;核心CPI环比从0.16%回落至0.06%。从分项来看,联储最在意的核心通胀,尤其是住房通胀快速降温,住房分项环比从0.40%回落至0.17%;住房外的其他服务分项相对5月小幅回升,但环比仍然仅为0.07%。半粘性通胀方面,核心商品环比边际小幅回落,连续4个月为负。非粘性通胀方面,能源分项仍然偏弱,食品分项小幅回升。在近期名义增长大幅低于预期、尤其是通胀超预期降温的背景下,降息已经从“阻力”下降阶段,进入“必要性”上升阶段。今年下半年累计降息次数预期从此前的1-2次上调至基准情形下降息2次,诚然,大选结果仍可能带来较大不确定性。

  6月国内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速从5月的7.6%进一步上行至8.6%,高于市场预期的8%;6月美元计价进口金额同比增速由5月的1.8%回落至-2.3%,预期为2.5%。出口量及顺差高速增长,意味着外需对2季度实际和名义GDP的贡献仍然较高。出口价格降幅同比收窄,全球制造业周期修复持续以及中国出口较强的结构性支撑仍是6月出口强韧性的主要原因。全球制造业周期虽然边际走弱,但6月全球制造业PMI仍然维持在50.9,显示全球制造业复苏并未结束。中国出口的结构性支撑仍在:高端制造业维持较高增速、受益于跨境电商的相关产业链景气度上行(如纺织服装)、电子链出口周期性回升。分产品看,6月轻工纺织同比增速小幅回落;机电产品延续正增长,其中机械和电子链均保持较高的景气度;钢材出口同比转正,但“以价换量”的特征依然显著。值得注意的是,6月除机电、轻工纺织和钢材外的产品出口增速超过整体,对出口同比增速的贡献大幅上升。

  进口方面或反映内需有待加强。分产品看,6月能源进口回升0.7个百分点至-1.3%;机电产品进口同比大幅下降9.3个百分点至-0.2%,其中集成电路进口同比下降17.4个百分点至-0.1%,汽车进口同比下降10.3个百分点至-0.8%;受基数影响,工业金属及原材料同比回升7.2个百分点至7.4%。

  往后看,美国需求整体降温的背景下,全球制造业周期复苏的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。考虑到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央行已开启降息周期,而美联储可能有望在9月开启降息周期,利率回落或对制造业周期形成支撑,叠加2023年三季度出口环比增速回落,低基数或对出口增速提供支撑。

  6月社融增速较5月回落,主要受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的拖累,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,同时M1和M2同比增速下行,反映“挤水分”的影响仍然存在。6月M1同比降幅从5月的4.2%走阔至5%,显示“挤水分”与企业盈利偏弱、地产成交待企稳、以及财政支出待加速继续共同拖累M1增长。与此同时,6月M2同比增速从5月的7%回落至6.2%,可能受到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、财政存款同比少减、以及“挤水分”的多重影响。社融方面,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.13万亿元,一致预期3.1万亿元,同比少增9,200亿元;新增社融为3.3万亿元,彭博一致预期3.4万亿元,同比少增9,283亿元。由此,6月社融同比增速从5月的8.4%回落至8.1%,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或仍不强。6月政府债净发行同比多增3,116亿元,同比增幅较5月的6,695亿元有所收窄,叠加6月财政存款同比少减,反映财政资金拨付、财政同比扩张力度仍需加强,由此基建相关融资需求可能仍待提速。另一方面,6月地产成交同比改善,尤其是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放量,但持续性有待观察。往后看,虽然“挤水分”对金融数据仍有扰动,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偏弱,由此财政和货币政策或仍需进一步宽松来支撑经济的持续回升。

  重点关注:1)地产及地产相关板块,2)AI,3)国产替代及顺周期板块。

  后续跟踪:1)地产、基建、消费数据、价格指数数据,2)海外经济数据和金融风险,3)中美科技摩擦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