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“井喷前夜”。
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,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,而人形机器人凭借其通用性强、交互能力出众等优势,或成为最容易适应世界的机器人。日前,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,全国政协常委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、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,人形机器人产业以应用需求为牵引、以构建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的生态正加速形成,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颠覆性产品。
(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郭博昊/摄)
发展人形机器人不是简单的“机器换人”
人形机器人是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炙手可热的焦点话题。徐晓兰指出,人形机器人是“人工智能+机器人”的产物,拥有聪慧的“大脑”、敏捷的“小脑”、灵活的“肢体”,是通用人工智能的理想载体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,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。
当前,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推动下,人形机器人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。徐晓兰指出,人形机器人在大数据、大模型、大算力的加持下拥有了“端到端大规模训练与计算”的可能,从而将变得越来越聪明,越来越有用、好用。同时,人形机器人将成为计算存储芯片、控制软件、电动液压关节、柔性人造皮肤、卫星网络、视觉听觉技术等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和最佳载体。
“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‘井喷前夜’”,徐晓兰指出,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快速崛起,带动产业链上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。同时,标准、人才、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,以应用需求为牵引、以构建新业态新模式为导向的生态正加速形成,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、智能手机、新能源汽车之后又一颠覆性产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发展人形机器人并不是简单的“机器换人”。徐晓兰表示,一方面,人形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,只是代替人类做一些或重复、或繁重、或危险的工作。另一方面,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,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从零部件到整机各个环节蓬勃发展,继而会创造更多新岗位,提供更多就业机会。
人形机器人能跳“科目三”
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,机器人产业发展前景广阔,人形机器人凭借诸多优势或成为最容易适应世界的机器人。业内人士判断,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。
今年4月首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发布的《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》预测,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约27.6亿元,2026年达到104.71亿元,2029年达到750亿元,将占世界总量的32.7%,比例位居世界第一,到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规模。
事实上,我国正在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。2023年10月,工信部印发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》提出,加快推动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,为建设制造强国、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提供支撑。明确到2025年,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,“大脑、小脑、肢体”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,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;到2027年,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,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,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去年11月,国内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成立,并于今年4月27日发布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“天工”,可实现6km/h的稳定奔跑,并对磕绊、踏空等情况也能做到步态的敏捷调整。今年5月,我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上海浦东揭牌,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“青龙”,身高185厘米、体重80千克,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,能使用工具在小米里挑芝麻。
人形机器人也是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重要展览板块,据介绍,共有2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、3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亮相。“有些机器人摔倒了可以变形爬起来,还有的人形机器人可以跳‘科目三’,还有高速跑步的机器人等。”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梁靓介绍。
“机器人+应用场景”大量涌现
除人形机器人外,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同样值得关注。徐晓兰指出,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。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,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由2015年的7.0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31.6万套,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.7%,占2023年全球总销量的53.6%。
我国是全球机器人第一大生产国。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2015年的3.3万套增长至2023年的43.0万套,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7.8%,占2023年全球总产量的72.9%。2023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为783.3万套,同比增长21.3%。
一批企业茁壮成长。徐晓兰介绍,自2009年第一家机器人企业上市以来,我国已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上万家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400余家,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余家。
“机器人+应用场景”大量涌现。机器人已由工业领域全面渗透到农业、医疗、康复、家政、能源、安全应急等领域。
校对:彭其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