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出海·总量篇—天风证券深度研究: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  第1张

  出海·总量篇——天风深度研究

  19世纪中叶以来,世界先后经历从英国到美国、从美国到日本、从日本到亚洲四小龙、从亚洲四小龙到中国内地的四次产业转移。当前全球正在进入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,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加速重构。在这一背景下,我国企业随之探索“出海”新战略。

  天风研究特别推出【深度研究 · 出海专题】,涉及总量、消费、科技、先进制造、周期&能源等多个方向,持续为您更新中企出海最新研究观点!本期为【总量篇】。

出海·总量篇—天风证券深度研究: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  第2张

  观点目录

出海·总量篇—天风证券深度研究: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  第3张

出海·总量篇—天风证券深度研究: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  第4张

  《宏观|A股财报里的中国企业出海图》(20240530)

  2023年A股中哪些行业出海势头猛?

  商用车和油服工程行业的出海表现尤为突出。这两个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30%至50%,并且与2022年相比,2023年的海外收入增长迅猛,增速约为60%。具体来看,商用车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在过去一年上升了11.2%,而油服工程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上升了6.5%。

  白色家电和互联网电商行业的海外收入获得了稳健增长。这两个行业的海外收入占比30%至50%,海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在10%至25%之间,并且相较于2022年,海外收入占比小幅提升。

  风电设备和电池行业的出海展现出了惊人的增长潜力。尽管2023年的海外收入占比尚处于20%至30%之间,但是海外收入增速却显著高于其他行业,实现了相较2022年超过10倍的增长。

  总体来看,2023年,A股中电池、风电设备等行业的企业出海上升迅猛。尽管出口依然是中国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,但是在商用车、白色家电和动力电池等特定领域,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来拓展其全球业务。这种“出海”战略不仅包括大型企业,也涵盖了寻求国际市场机会的中小企业,通过海外建厂,这些企业能够直接进入当地市场,规避贸易壁垒,并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,从而提升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。

  风险提示:2023年财报信息相对滞后,可能未包含部分企业在2024年一季度的海外建厂信息更新;用平均值进行海外营收增速和海外营收占比的统计易受极值影响;贸易壁垒限制等措施促使企业加快海外建厂步伐

  出口是货出去,出海是人出去。研究出海,最重要的变量是人。对二级市场投资来说,“出海”不是出口,而是一个全新的议题。我们谈论“出海”的投资机会时还是习惯性地寻找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,这可能是一个“陷阱”。

  “出海”与出口不同,不能仅凭出口货值或者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判断企业的出海潜力,而是需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,从创始人开始梳理,关注有国际化经验背景的创始人或者创二代接班的公司。出海的企业虽多,但发展还在早期,很多企业是小帆船,并非大航母。一年利润有限,上市融资的需求较少。

  如何走出去做80亿人的生意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,但也是大势所趋,而且从制造到消费、服务、传媒,各个行业都有开拓海外市场的动力,这将给股票估值空间带来提升的可能空间。

  风险提示:海外营商环境不及预期;地缘政治导致出海受阻;出海目的地政局、社会稳定不及预期。

  2024年来,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开发海外市场新需求、叠加通过海外相对优势维持与再提升利润,正在成为企业打造成长第二曲线的主流选择之一。本次天风研究与Wind合作开发出海系列指数,旨在于当前出海大时代背景下,优选海外收入多、海外收入占比高、海外收入增长快的中资企业作为样本,以融合天风证券的深度研究体系成果为特色,以反映出海代表性公司的整体表现为目的,为研究和投资此类公司提供有效工具和业绩基准。《天风万得出海精选指数》(代码:TFCH08.WI,简称:出海精选)为该系列推出的第一个指数,包含100个成份股。以基点至23/12/29为回溯时间段,指数3年阶段性收益率为23.63%,近三年表现远优于同期万得全A/中证500/沪深300等权。

  风险提示:中国企业出海进展不及预期、国内外法律法规风险、国际营商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风险、指数编制相关风险。

  过去二十年间,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阶段。为了适应经济发展,企业经历了两轮出海潮。第一波出海发生在2008年之后,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产能转移到越南、柬埔寨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,当时代表性的外迁行业有纺织服装和电子装配,外迁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追求生产成本的最小化。中国企业的第二波出海发生在2018年以后。第二波出海的主体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品牌,核心目的是开拓全球市场,寻找利润的最大化,开启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,利用当地资源,逐渐成长为全球品牌的“大航海时代”。

  出海不同于出口,走出去的不只是商品,还有生产能力和管理经验。第二波出海也不同于第一波的产能转移,营收/利润最大化取代成本最小化成为企业的核心关注,如何把服务于中国市场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应用于全球,从中国品牌蜕变为全球品牌,是中国企业的成年礼,也是中国经济的二次开放。

  风险提示:逆全球化思潮抬头,中国企业出海速度不及预期,地缘政策超预期。

  中国制造业企业外迁推动了越南、印尼和泰国的经济发展。其中:1)越南:中资“果链”企业为规避贸易风险,将组装、包装等低附加值环节迁移到越南。虽然开始由组装制造向上游的零部件扩展,但仍依赖中国提供的上游零部件。中国纺织服装业企业在越南设厂,以纺纱、面料和成衣制作为主,且依赖中国提供的原辅料。华利等耐克代工厂在越南投资建厂,制鞋上游材料仍从中国大陆、中国台湾等地进口。2)印尼:中资企业重点布局镍相关的领域,涵盖开采、冶炼与下游应用,包括不锈钢和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。上汽通用五菱、奇瑞、东风小康等中国车企已经或者正在投资布局新能源汽车。3)泰国:中企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。海尔等企业在泰国空调市场占有率高。除此之外,马来西亚的电子和电气外资企业主要来发达国家或地区,汽车行业中本土汽车品牌占据主导,而中资企业正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。

  风险提示:地缘政治导致企业出海受限;东盟营商环境不及预期;东盟行业竞争加剧;东盟各国政局、社会稳定不及预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