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
  “5年后将没有独立大模型公司存在。”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6月21日在创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中指出:“一线大模型抱大腿,二线已经开始‘卖身’了。”

  如朱啸虎所说,AI大模型行业确实已经进入了洗牌期,各大厂商从“卷研发”走到“卷价格”,希望快速获取用户。

  5月,“大模型价格屠夫”DeepSeek率先拉响了低价警报,随后,各大厂商相继宣布大模型降价,打响了大模型价格战。

  在大厂商竞争白热化时,不少初创企业已经面临关停倒闭的窘境,有的大幅裁员,有的被曝寻求收购,甚至直接破产清算。在商业盈利方面,“价格已经在成本以下了,创业公司没办法跟进”。

  无论是“烧钱出奇迹”的科技巨头,还是不堪重负的初创企业,拼技术、拼差异性、拼商业化落地,AI大模型的“生死局”已经开始计时。

大模型公司“生死局”  第1张

  初创企业生存空间压缩

  5月6日,DeepSeek宣布开源第二代MoE大模型DeepSeek-V2,模型迭代的同时,将API调用价格直接降至每百万tokens输入1元、输出2元,价格只有GPT-4的百分之一。智谱AI紧随其后,将入门级GLM-3 TurboGLM-3Turbo调用价格从5元/百万tokens降低至1元/百万tokens。

  随后,字节跳动自研豆包大模型正式发布,真正掀起了降价潮。火山引擎总裁谭待表示:“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只有0.0008元/千Tokens,即0.8厘就能处理1500多个汉字,比行业便宜99.3%。”

  一周后,阿里、腾讯、百度、科大讯飞纷纷宣布大模型降价。如阿里云将Qwen-Long的输入价格降至0.0005元/千tokens,输出价格直降90%至0.002元/千tokens;百度智能云则宣布文心大模型的两款主力模型ENIRE Speed、ENIRE Lite免费开放。

  相比于科技巨头的迅猛跟进,初创公司则显得力不从心。

  初创公司原本在技术层面就不具备显著优势,其多是凭借比大厂更为便宜的大模型API获取客户。然而,随着市场价格下调,这种价格优势一去不复返,初创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。

  生成式AI公司Tome重建团队,裁掉59名员工中的20%;美国AI编程公司Replit裁员20%;早于Chat-GPT在AI文本生成方面有些知名度的Jasper AI,在其以15亿美元估值融资1.25亿美元9个月后,解雇了大量员工;AI语音识别及转写创企Deepgram在新一轮裁员的电子邮件中,指出初创公司面临举步维艰的融资环境和宏观经济挑战,公司前一年整体表现不佳。

  当裁员也无法解决企业资金问题时,“寻求重组与收购”便成了最后的办法。

  Stability AI曾凭开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掀起AI绘画热潮,算是明星AI创企,然而,据报道,其今年第一季度收入不到500万美元,亏损超3000万美元,核心研发人员也相继离职,目前正寻求业务重组,让公司变得“更可持续”。

  由谷歌、Meta研究人员创立的Reka AI,如今也被曝正与美国云计算巨头Snowflake洽谈收购,后者可能以超10亿美元收购Reka AI。

  亏损、裁员、“卖身”……初创公司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在商业盈利能力不足,投资与收入存在巨大差距。

  从行业内投融资情况可见一斑。目前,全球对大模型的投融资都在缩减,投资者逐渐回归“理性”。

  市场研究机构PitchBook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人工智能(AI)与机器学习领域的最新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,第一季度,全球AI领域共计完成1779笔融资交易,筹集的风险投资总额为216亿美元,交易价值环比下降7.8%,同比下降31.2%。

  与此同时,大模型的研发成本居高不下。OpenAI首席执行官塞姆·奥特曼(Sam Altman)曾表示,训练GPT-4的成本超过1亿美元。AI初创公司Anthropic首席执行官达里奥·阿莫迪(Dario Amodei)预测,在2025年和2026年,大模型的训练成本将接近50亿美元或100亿美元。而初创企业资金、技术有限,难以应对高昂的成本,在AI投资热潮趋于理性之后,如何说服投资人,也变得愈加困难。

  朱啸虎甚至警告:“5年后将没有独立的大模型公司存在,因为没有商业模式,价格已经在成本以下了,创业公司没办法跟进。”

  “现在有许多大模型公司在竞标时越竞越低,最后做一单赔一单,都没有利润。这种心态导致部分大公司只愿支付很低的价格,因此,大模型公司也只能给出折中的方案,达到惊艳效果的寥寥无几。”零一万物CEO、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博士指出。

  李开复表示,市场价格不断压低,连带缩减了初创企业的盈利空间,其本就在资金储备上不占优势,如今,还需要面对争夺客户、对抗竞争对手的重重压力,着实艰难。

  垂直化深耕或为破局点

  对于整个大模型产业而言,百川智能CEO王小川认为这轮价格战存在积极的一面:“更多公司、更多人可以用上大模型了,这提高了大模型在中国的普及率。”智谱AI CEO张鹏也表示:“通过创新降低使用成本,也能把中间的成本空间释放出来当作大家的收益。”

  以价格战兑换AI大模型普及度的同时,企业也需要冷思考。

  王小川认为,“价格战这一市场竞争,让企业开始重新认识大模型,并思考自身的竞争优势,进而决定是否要成为大模型的供给方,这就过滤掉不适合做大模型的企业,减少了对社会资源的消耗。”大浪淘沙后,留下的是真正能在行业中立足的企业。

  对大厂商来讲,其资金技术雄厚,当下获取用户选择“赔钱赚吆喝”的模式。“高用户量的应用商业模式往往是先堆积用户再找变现模式,所以应用成本一定要很低,试错难度很大、所需要的投资也更多。”李开复指出。

  而初创公司未来如何发展,避免财力耗尽陷入窘境,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指出:“大模型创业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商业模式,降价最凶的都是有云服务的大公司,通过大模型来获取云客户,羊毛出在猪身上,降得起。大模型创业公司没有这样的生态,必须另寻商业模式。”

  或许他们不需要与大厂商竞争低价的底层模型,垂直化亦可成为初创企业的自救之道。

  知名AI创业者Sam Hogan指出,专注于垂直细分领域,真正让人工智能革命性提高行业生产力的初创公司更值得期待。

  Runway专注于图像生成和艺术创作,在数字艺术和特效制作领域有一席之地;Pika聚焦电商推荐和个性化推荐系统,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购物和服务体验。总体看来,这些初创公司的共同特点是,都利用了自身行业优势,选择了垂直化赛道。归根结底,是要从关注价格这一表象,转向挖掘核心产品优势。

  “牺牲企业短期的成本、亏本做买卖不是正常的商业逻辑,这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。真正长久发展,还是要回归最终的用户价值、生产力价值。”智谱AI CEO张鹏指出。

  这场价格战,实际上是大模型产品特性趋同的体现,不仅是对大厂商,还是初创企业,都具有警示意义,需尽快形成差异化,在价格竞争之外,获得核心技术的突破。“我相信未来的大模型,一定会比现在价格低,并且企业都能获取利润,这才是健康的方式,”面壁智能CEO李大海指出,“这样千行百业的应用也才能落地。”